愿与你共赏美景

飞是不需要理由的,
更不需要权衡利弊左顾右盼,
飞就是飞,你只管朝上。

——《飞出迷楼》(2024 Mix)专辑介绍

看了苏紫旭的音乐故事「苏紫旭:幻梦一场,何不全力以赴?」,被一种向上的精神感动。他谈到音乐「其实这是一个特别实实在在的一个事情,你去脚踏实地的去做,你就一定会有进步。一个人没有进步,或者是没有再往前走,不是因为别的,是因为他自己停下了。」

少年时曾为生活的意义而不断追问求索,三十而立之后,似乎已经不再考虑这个问题了,我接受了存在主义的理念「存在先于本质」,于「人」而言「活着」是无法选择的事实即「存在」,而「本质」即我们所谓的意义,皆是被赋予。如此,将「意义」的定义权还于每一个人,从神权与宗教手中、从各种主义手中、从编织的五彩斑斓谎言与郑重其事的教育的手中……

自由,这是才是真正的自由,活成你想成为的样子。突然想起《浪浪山小妖怪》的台词「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,无名也有光」,以及最后荧幕上书写的「敬每一个勇敢出发的自己」,不正是对两年前《小妖怪的夏天》中小猪妖那句喃喃自语「我想离开浪浪山」的回响。当年这句话令无数打工人泪目,何止是工作,我们每个人不都困生活的围城之中吗?此围城为中性词,如若囹圄必定想逃之夭夭,若安乐窝会令人乐不思蜀。而我们想逃离的必定是前者,必定没有活成自己想成为的样子,那么我们真的想清楚自己想活成什么模样了吗?

最近听到孔一蝉温柔的唱:

他們流泪大声地哭 会有个安慰来回应
我们要这种勇敢
一起做这样勇敢的人
……
一起当那样的人
当一个刚正柔软的人

——《一起做那样的人》

刚正容易,柔软好难,此时应该看向身边温柔、善良的你。

那么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?我在向那个自己想成为的方向靠近吗?想了好久,似乎如果回答这个问题就违反了「存在」优先的前提,假如真的能定义出来,是不是就描述了我的「本质」,是不是人生的意义就是成为这样的人,这是不对的。所以,只能用生活本身回答这个问题,只能用方向来回答这个问题,只能用一堆标签或者一些榜样的特质来描述。我们这一生都是在回答这个问题,也许整体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,但在每一个特质、每一个行为,我们一直在抉择。

回想自己想成为的人,最容易的就是从自己内心喜欢的榜样身上思考,比如从气质上,影视中喜欢陈道明、梁朝伟、姜文塑造的形象,希望能像他们一样成熟稳重、坚毅睿智、处变不惊,给人以安全感;谦逊上如李安,那是刻在骨子里的温润君子,学习可能已经来不及了;罗永浩、李志一般正直、较真、 勇敢,哪怕千万人阻挡,也坚持自己信念,坚持对与错的界限,哪怕粉身碎骨;韩寒的小聪明与通透,当然还有才华;文天祥、曾国藩的为生民立命的士大夫精神……太多了,太多了,想学习的优秀品质太多了,但心生向往终究是转变的开始。

我认为人生是一场修行,是让自己不断圆满的过程,随着成长我们也在不断修正自己的方向和目标。回想起我本是一个爱偷懒、喜欢投机取巧、急于求成的人,感觉生活改变了我很多,因向往「日拱一卒」的踏实,希望能去掉浮躁归于质朴,用最笨的心态、最高效的手段去做事,面对难与易的选择时,尽量选择难的;在安逸与艰辛上尽量选择艰辛,如此看真的是有病啊?岂不是没苦硬吃,应该换种说法,尽量选择能不同的、让自己有所长进的方向,只是大多这些方向恰好比较难而已,坚持和放弃当然后者更容易,尽量还是选择前者吧,不想看看后边的风景?

所以,看到苏紫旭谈到的「太擅长挣扎了,挣扎的太好了,我都不愿意出来」,在理想与生活的肉搏中,他找到了力量,甚至一种享受,他也有病。

音乐博主周开山在视频置顶评论中,引用了李志在成都「三缺一」演唱会最后说的一句话「生活是苦难的,我又划着我的断桨出发了。」我愿称之为摇滚精神,为这种不服输,哪怕伤痕累累毅然前行的力量而感动,「虽千万人,吾往矣」,这句不就是五月天「我不怕千万人阻挡,只怕自己投降」,动人的力量果然是亘古不变的。

必须给自己提个醒,还有一种力量是别人、工作期待你成为的样子,我们也在尽力扮演好这个角色,表演是会形成习惯对性格造成侵蚀,需慎之又慎、常反躬自省。工作是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甚至占用最好的精力和时间,那么须将工作作为完善、修正自我的磨刀石,走向正直、勇敢、睿智、善良……切不可纵容情绪与权力,尊重他人、尊重自己。

成为更好的自己,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点,无论哪方面,总是好的。无论生活几多烦忧,永不失高贵的心。

愿你,也是。